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07713233260720897&wfr=spider&for=pc"
新京報發布時間:18-08-0302:30新京報社官方帳號視點利用假期讓孩子走出國門、增長見識固然有好處,但不該是“被逼急了”,更要防止“病急亂投醫”。據媒體報道,孫女士的兒子在某民辦小學讀六年級,最近她發現“全班竟然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”,于是,她也安排兒子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游學活動。孫女士自稱家庭經濟一般,孩子此次海外游學起碼3萬元,抵得上她三個月工資。網友議論的焦點,一是被“全班竟然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”刺痛了,不承想教育競爭已經激烈到這樣的地步;二則,三個月工資送孩子海外游學,到底值不值?今年4月某咨詢機構發布的《2018中國國際游學行業發展報告》指出,2017年參與國際游學的用戶規模在86萬人次,2018年參與國際游學的用戶或將達到105萬人次,并在未來繼續呈擴大趨勢。根據2.55萬元人民幣的一般價格保守估計,2017年市場規模或在219億元水平。游學市場越來越火爆,其癥結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,教育的競爭愈發激烈。如今孩子們的競爭,已經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的競爭,還包括個人才藝、視野、文化積累等方面的競爭。你能考100分,我也能考100分,這并不是競爭的終點,而是起點,很多學校在此基礎上比較的是——孩子英語熟練嗎?有什麼才能?去過幾個國家?一旦孩子與他人拉開了明顯的“文化差距”,他很可能會在優質資源的競爭中落后。如此我們才能理解孫女士唯恐孩子落后的焦慮。這個時候,她送孩子游學,并不見得是孩子需要、孩子適合,或者游學項目本身足夠好,而是因為其他孩子都游學過了,自己的孩子卻沒有。換句話說,這是焦慮和攀比心理下的“病急亂投醫”。家長的這種心理我們見多了,多少家長一到暑假就給孩子報了夏令營、游學營、培訓班、興趣班,因為其他家長給報了這些班,仿佛自己不給孩子報,孩子就吃虧了。結果是,許多孩子一到暑假就連軸轉地上補習班,比上學時還累,過猶不及、適得其反。不少游學項目聰明地利用了家長的焦慮心理,把旅游標上了“游學”的標簽忽悠家長。相當一部分的游學產品價格不菲,卻名不副實,帶著孩子到海外,走馬觀花地參觀下高校博物館、介紹點名人事跡、跟當地的家庭交流幾句英語就完事,并沒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值。很多家長花費更高的價錢,孩子也只是“游而不學”。還需警惕的是,我國個別游學機構缺乏資質就貿然開展游學項目,存在較大安全隱患。顯然,海外游學初衷雖好,但也須按需而行、量力而行。家長應結合自身經濟條件,選擇孩子感興趣和孩子需要的,千萬不要因為焦慮和恐慌而盲目跟風。否則,花了三個月工資的冤枉錢還只是小事,時時刻刻陷入“囚徒困境”,將孩子的教育帶入“軍備競賽”的焦慮中,反倒可能給孩子造成真正的傷害。□從易(專欄作家)舉報反饋
關鍵字標籤:菲律賓遊學最詳盡懶人包
|